2012年12月25日 星期二

[攝影作業]外拍,台中公園

這次外拍地點是台中公園!
裡面我打了很多很多老師給的資料,
有興趣的話可以稍微看一下OWOˋ



1945年二戰後,更名為「台中公園」。
1947年改名為「中山公園」,池亭也被更名為「中正亭」,
第一橋改名為「中山橋」、第二橋改名為「中正橋」。
2000年4月恢復原來「台中公園」的名稱。


湖心亭

位於台中公園之日月湖內,不僅是市定古蹟,
更是台中市的精神象徵,也是台中市正路的府輝意象來源。
日治時期有「雙閣亭」、「弘園閣」、「香閣」之稱,
為雙定是尖頂涼亭,亭子水面下以混凝土柱支撐,平台以上樑柱以木架為主結構。
外圍護欄以鑄鐵式欄杆。
主柱上亦設鑄鐵造燈架。
屋頂尖端以四脊圓弧交又為頂高設計之造型。

開園之初公園內僅有草棚式涼亭一座,為第一代池亭。
1908年10月24日,
第二代池亭是為了在台中舉行的「台灣縱貫鐵道全通式」而建,
作為鐵路開通的紀念建築物,
當時來台灣主持的日本皇室閑院公載仁親王由鐵道部長長谷川謹介引導進入此亭休憩。
湖心亭經多次修建,於1985年修繕時,屋瓦改為鍍鋅鐵皮瓦,表面漆以紅色油漆。
台中市政府於200710月19日再次修整,
經古蹟修復委員會討論後,恢復製銅瓦時期的赤桐色屋頂。

湖心亭外觀
池子的旁邊有好多船!
走向湖心亭的路上

湖心亭的陽台,SO美。

望月亭
台中公園內有兩座望月亭,
分別是清光緒時期的北門城明遠樓以及戰後建於砲台上的望月亭。

明遠樓:1885年清朝將台灣設為行省,首任巡撫劉銘傳計畫將省城由彰化縣屬遷至大墩,作為台灣省城,故於1889年派台灣府台灣縣知縣黃承乙負責建城以及吳鸞旂擔任財務總管,城垣分為八門、四樓,其中大北門立於今自由路台中公園入口附近,名為坎孚門,門上樓名為明遠,後因劉銘傳去職而中止建城而荒廢。

日治時期,台中因實施「市區改正」計畫,
開始拆除城垣城樓以及大量清朝時期官署建築,僅留下大北門上層的明遠樓。
1903年台中公園落成,當時台灣地方士紳請願留城門作為紀念,
便於10月28日,將門樓移到公園的砲台山旁現址。
初名為「觀月亭」,l948年重新整修後改名「望月亭」。
亭中有「曲奏神迎」匾額(神是對墳埸陰魂的敬稱),
是台灣知縣黃承乙於1891年所題,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為台中公園最久歷史的一個紀念物。

位於砲台山上的望月亭外觀

亭上刻著的符號
亭子裡面
明遠樓改建的望月亭
黃承乙所題的匾額
另一面的望月亭


更樓

吳鸞旂公館的更樓
清光緒1889年,台中仕紳吳鸞旂建公館於新莊子(今東區大智路30號一帶),
佔地千餘坪之公館(後人稱為吳鸞旂公館),更樓原為吳鸞旂公館之正門門樓。
台灣光復後,後代吳子瑜將該公館賣給國大代表顏欽賢。
1951年,當時市長楊基先計畫籌建台中孔廟,顏為表贊助之意,
將公館及土地廉價賣給台中市政府,作為興建孔子廟用地。
後因不宜建孔廟,經台中市議會審議將公館標售,
1983年僅將更樓部分遷建於台中公園內,
為目前台灣碩果僅存的中式更樓建築。



更樓旁邊的可愛石獅



抗日勝利紀念碑

建於1908年,為紀念台灣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對於台灣的貢獻,
因此在砲台山上立了大理石雕像。
台灣光復後1947年,大理石雕像被拆建為抗日紀念碑。





銅像紀念台

建於1911年,為紀念後藤新平而設立的雕像,位於今兒童園區內。
他輔佐兒玉源太郎完成台灣西部鐵路的全線貫通,
故在台中公園內設立其銅像紀念。
1974年,台中猜議會決議拆除後藤新平銅像,改立國父孫中山銅像。






台中神社

台中神社(縣社)園公園內的神社主體被拆除。

2000年,市政府找回神社的鳥居,補了兩根石柱並放倒在遺址園地。
現存石砌台基、銅馬與石獅各兩座、
奉獻紀念碑(原為日治時期,園內有位許多設施和植樹而奉獻的紀念碑,原立在各個角落,目前其中保存17座)都是台中神社的遺跡。



中山橋




中正橋





孔子像

台中神社在1942年遷建到新高町水源地公園內(今台中市忠烈祠與孔廟),
升格為國幣小社,園台中公園內的縣社台中神社主體被拆除,
在主體處另立兒玉源太郎紀念銅像,戰後被拆除。
1973年,由台中與日本的獅子會共同捐贈孔子像力於兒玉源太郎基座上。




台灣燈會吉羊康泰主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